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全館滿1,000免運費
你是不是也聽過「超慢跑」?
它看起來就像比走路快一點的跑步,卻號稱能燃燒脂肪、強化心肺、還不容易受傷。難怪這幾年在台灣成為健身、養生族群的熱門關鍵字。
但有些人跑沒多久,卻出現膝蓋痛、足底痛,甚至跑到要打 PRP!問題出在哪?這篇文章就帶你用科學研究與正確觀念,全面認識「超慢跑」,跑得健康又長久。
「超慢跑」最早由日本教授田中宏曉提出,時速大約 4~6 公里,幾乎是跑步和快走的中間值。
它的最大特色,就是用「腳尖先落地,腳跟再碰地」的方式前進,比起走路的「腳跟先落地」更能減少衝擊。
因為速度溫和、動作節奏輕鬆,所以特別適合:
很多人一聽到跑步,第一反應就是「膝蓋會壞掉」。但其實,超慢跑不會傷膝蓋,問題出在:
姿勢錯誤,例如腳跟著地、身體前傾太多
解決方法很簡單:
走路:腳跟先著地,長時間會持續拉扯跟腱,容易誘發足底筋膜炎。
超慢跑:腳尖先落地,腳跟再碰地,能減少足跟壓力,更適合有足底筋膜炎病史的人。
若疼痛持續超過一週,最好諮詢物理治療師或醫師
即使跑姿正確,如果肌肉力量不足,衝擊仍會集中在膝蓋與關節。
除了肌力訓練,營養補充也很重要。像來自甲魚裙帶的天然膠原蛋白,搭配日本專利技術萃取PCT II,能提供完整膠原結構,幫助維持靈活度。搭配運動與日常保養,可以讓「超慢跑」的好處更長久。
可以,但建議根據體能狀況調整,避免過度疲勞。
一般來說,每次20–30分鐘、每週3–4次,約4週後就能看到燃脂效果與心肺耐力提升。
相較於快走,超慢跑的燃脂效率更佳,且屬於低衝擊運動,對關節的負擔更小。
非常適合!因為屬於「有氧運動」,能長時間進行並消耗脂肪,特別適合體脂偏高的人。
超慢跑看似簡單,卻暗藏學問。跑對方式,你會發現它真的很親民;跑錯方式,卻可能把身體搞壞。
做到這三點,你就能放心享受「超慢跑」的樂趣,跑得健康、跑得久,讓運動成為真正的生活日常。